《沙丘2》很好看

我特定骑了好几公里的车跑到光谷天地来看IMAX。看完之后倍感值得。先抑后扬:沙丘2的剧本水平并不高,以至于当片尾“我爱你但是我娶她”的白学场面出现时,后座几个女生没憋住笑出了声。整部剧作对人物成长的处理很不平顺,叙事节奏带着点前慢后快,仿佛是时间不够了所以在赶节奏。此外一个很影响观感的部分就是甜茶真的演不出那种卡里斯马领袖的感觉,对戏赞达亚更是相形见绌。很多人说这次汉斯季默的配乐好,但我觉得真的差点意思,只是轰隆隆还不足以营造出磅礴感。

但是:我仍然是喜欢沙丘2的,它烂的地方在我看来谈不上致命伤。

我其实不大愿意看从科幻小说改编过来的电影(因而常被讥讽为原著婆罗门)——包括塔可夫斯基。但我觉得维伦纽瓦的改编是真的对味,他告诉电影导演们,其实科幻电影改编,比起忠于原著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忠于原著的气质——《沙丘2》身上就有那种黄金时代的科幻气质。

《沙丘2》的视听效果真的绝佳,维伦纽瓦的魁北克清冷影像风格撞上好莱坞巨制,化学反应绝佳,可以说在所有好莱坞大片上都是顶极一档。从下的金字塔棋,到建筑设定,这部影片美术做好了每一个细节。哈克南家族的光头美学和黑白竞技场、特带劲、丽贝卡·······弗格森酷到不行的纹身、蕾老师和菲德罗萨的互动,让整部影片从头至尾都是gripping的——紧紧抓住观众·。

可惜,维伦纽瓦毕竟不是佐杜洛夫斯基,正也因此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就止步于此,优秀但不是叫绝。不过尽管沙丘无法企及《指环王》这样的奇幻史诗的高度。但在我心里,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的沙丘系列,很可能在后世回看这个时代时,作为一个经典三部曲电影系列,有很重要的意义,甚至有可能会超越《星球大战》系列,成为电影史上目前为止最好的太空歌剧。

《沙丘》系列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会成为沙丘这个IP的一块拼图,共同构成粉丝们对于沙丘这个宏大奇幻世界的认知。《沙丘》系列在科幻文学史上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足够宏大的世界,并且细节的描摹做得鞭辟入里。是的,沙丘2的故事里充满着臆想式的图景。但是这类臆想恰恰是科学奇幻本原性的产物。某种程度上,太空歌剧的书写者是天真的,太空歌剧的粉丝们也是天真的,我们追逐自己曾经有过的异想,试图还原做过的梦。其实整个科学奇幻品类,之所以提供丰富的细节,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体系上的完美自洽,如果你较真,它势必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它们只是让你走进去时能够更沉浸,想让这个世界更翔实、充实;只是想把小小的想法拓展地很大,直到包罗万象,无边无垠。

但是沙丘2还是传递给我一些思考。这正是因为,弗兰茨哈伯特把现实世界表象之下的东西,写成抓人的故事,在一个酣畅淋漓的故事之余,它让你愿意再次去审视那些被讲述千万遍的道理,纵然这些圣经式的道理变成了神话、谚语、陈腔滥调、警句、寓言、每个伟大故事底下的骨架。

沙丘的世界是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世界,讲了一个由复杂权力体系构成的人间弥赛亚故事,杂糅进海量有关语言、心灵、政治、宗教的讨论。在战争与政治博弈的表皮之下,宗教和文化才是真正着墨的重心。弗雷曼人对于信仰的观念引人深思;保罗的蜕变使我们能一窥卡里斯马领袖的危险;姐妹会对于血脉的某种执着,暗藏隐约的纳粹色彩,然而there is no side的平静,却又带有超越性。哈克南世界的工业化痕迹以及沙丘的隐喻,是对于工业化世代的思考。

Well,如果理性下来分析,我有一万种方法说:这一点也不高明,很幼稚,很愚蠢,很刻奇。但对不起,当我走出电影院的一刹那,拷问自己,我的感觉很真切。

于是我撇撇嘴,自嘲地想:人对一些东西的迷恋可能贯彻始终,对我而言,这些东西是认为自己是故事的主角,是热情无处安放,是对于宿命的怀疑与粘恋互为悖反。是对于老掉牙以至于听起来幼稚的词汇的恋词癖:伟大、信仰、执着、道路、真理、生命。

或许这也没有那么羞耻。

看完电影骑车回学校的时候,我不禁想:其实我们都是保罗,一开始我们对自己的设计和想象一开始都是模糊的,但随着我们可数的日子越来越少,我们要往哪里去这件事,一点一点变成现实——而且你发现它越来越难以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