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下载Vimeo视频的字幕

总结

  1. 右键网页进入检查(Inspect)
  2. 进入网络板块,刷新网页
  3. 用vtt关键词过滤
  4. 右键在新标签页打开
  5. 右键保存

注:并不只是vimeo网站上的视频才是vimeo嵌入视频,具体可以通过检查的时候在网络里面过滤vimeo关键词得到,比如Louis C.K网站里的流媒体就是Vimeo视频。

最早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在RateYourMusic的电影榜单上找电影,事实上我从中确实得到了一些很不错的片子。作为一个曾经把他人的赢得评分作为考量参数的人,贡献一点自己的评分也可以理解,这只是我无数浪费时间的无聊活动之中一项好歹还能留下点啥的。

然而,我对电影打分本身并不构成一项严肃的活动。有的电影我是在大银幕上看的,有的电影我是在笔记本电脑上用Bilibili看的,甚至还开着弹幕。有的电影是我在刚接触电影的时候看的,对我有特别的意义。事实上我很可能给一堆电影打出不合理的评价。

总而言之,就是瞎打的,别把这个当回事。但是正如我有的时候会从朋友的榜单里找一些他打高分的电影看,我希望你从我的电影评分中能发现那么至少一两部惊喜,那就足够了。

我在三个地方都留下打分:豆瓣,NeoDB和TMDB。你会发现它们并不统一,无论是从影视标记的数量还是评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把它们统一一下。因为我的朋友并不愿意离开豆瓣这个平台,所以我不得不继续用下去,呵呵。

对书和音乐的打分同理。

我本科的时候在华科影协活跃过两年,但我觉得支撑我的不是“有人能跟你一起聊电影”那件事。我进入的原因,我只是想在这个做题家味道浓到爆炸的学校里多一点认识朋友(特别是妹子)的机会。但后来发现妹子不会因为你有电影品味就不嫌弃你,而且其实我也并不享受聊电影。

我有个微信群叫видеосалон,直接用英文字母兑换则是videosalon,这是苏联时代的人,窝在一个又臭又老的面包车里看盗版电影的活动名字,有一天我翻到一篇the Atlantic的文章讲这个。

冬子在北京,我在武汉,所以一行三个人只能在假期凑齐。我们在一起看的电影大概并没有多少。但这种感觉我很喜欢。没有女生在一块是很大的遗憾。不过我们这些男的基本也就这样了。女生估计也不乐意看我们喜欢的那些片子,我们三味大incel男,动不动为自己的孤独而黯然神伤和冲捶胸顿足。这是2010年代,往前20年可能有戏吧。

中文可能叫影像沙龙。我们基本也聊不聊关于电影的什么见解,基本上我们撑死能聊女演员好不好看,然后在电影结束的时候陷入沉默几秒钟,为电影的震撼而惊叹。

但那些片子我都看进去了,并塑造了今天的我。

。但我想讲明白的事,我不认为自己是影迷,或者更宽泛的文艺爱好者。基本上我很清楚自己会喜欢什么东西,如果说品味还会有什么改变,那也是受人生际遇影响吧。

我的手机里没有什么群,事实上我也不加入任何群,以及任何Community。我仍然会去电影节或者什么很不错的音乐会,这些东西一般来说来自我的朋友拉我去。

随着年龄增长,你不可避免地发现激动人心的事情越来越少。我的整个青少年时代恣意浸润在我喜欢的文艺作品里,高中的时候画一个晚自习翻完《雪国》,大学的时候花一个通宵。疫情封城那三个月里我横扫了一半的影史经典。

你会发现那些最好的文艺作品就那么多。随着年龄增长,尽管后来你会花很多时间寻找那些年能够感动你的东西,那些让你能够度过一个南柯一梦的晚上的东西越来越稀有。直到彻底找不到。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随着年龄增长,心潮澎湃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年轻是一种奢侈。青年是一种意识形态。

中产阶级是一种好的生活。前提是这种生活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我的

我的父亲从苏北的农村走出来,他根本不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但他仅仅是。我当然想过一种中产阶级生活。但中产阶级生活的代价是996007是卷生卷死。无论选择大厂和教职。

事实就是。美好生活从来就不是什么理所当然的事情,他需要你付出。你要做抉择,如果你想要成功,的太多,会成为美国往事里的Max,

你需要聪明到能抓住机遇,又需要谨慎到能恪守本心。这都是很难很男的事情。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的欲望总是很容易被满足,这导致我缺失足够的进取心。

我基本每天都在无所事事,但无所事事完全是20世纪青年人的普遍状态。

人需要建立自己的人生叙事。这个很重要。

Untitled Typst

HomeBook Lab

FourKeysBookArts是油管上我很喜欢的一个频道。不过这种需要动手的东西对于心不灵手不巧的我一向是一种折磨,我更喜欢能完全自动化的东西。但是上淘宝一找全都是手动的需要工人操作的流水线机器,并且价格不菲。Meccanotecnica Group是我目前看到为数不多能实现完全自动化的机器。

HomeBook Lab是一个兴趣爱好社区,围绕HomeBook Lab出品的硬件展开。在这个社区里。人们热衷于DIY心中完美的实体书籍,对于公版书和开放版权的书分享,书籍封面和排版设计,书籍材料。

HomeBook Lab提供锁线胶订机器和打印机,提供更现代的外观以融入当代家庭场景,同时售卖各种特别的书籍材料。他同时还是一个类似LeanPub的电子书众筹发行平台,众筹到一定金额,每一位众筹者就可以获得书籍的源文件来进行自己的出版设计。同时也可以购买书籍源文件。

宣传:LinusTechTips,TESTV,FourKeysBookArts,r/bookbinding

PDF2typ AI工具

PonkNaG Club

评电影《初步举证》

我看过那么多女性主义的内容,从来没给过这么负面的评价,但这部片子实在太离谱了。

第一点:这个案子朱利安无罪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法庭苛求女方证词一致性,是女方没有足够的物理证据。而法庭到处取证,走访,验伤,已经想各种寻找证据了。但是性侵案件的取证就是很困难,这不怪司法系统。在监控发明之前抓小偷也难啊!这是客观困局。女方刚刚还在和朱利安做爱,导致这个案子取证几乎没可能。这是一个非常取巧的案例,它真的有代表性吗——只有这样才给了控诉司法体系的机会,不然这不是明晃晃误判呢,连创作者也知道不可能啊。

创作者是给了她心里对法律体系的建设性批判可以归结为:应当降低一致性作为判断证词可信度的标准: 一个反问“在性侵案中,我们还应该把一致性作为判断证词可信度的标准吗?”跟一大段女性内心情感。

它在质疑注重证据,程序正义和无罪推定的司法制度,但又选择不去进一步交锋。 本剧在前半段带着微妙的语气提到过无罪推定原则和陪审团制度,聊得好好的,这就说明创作者其实能够意识到这一切的存在,我真的非常期待她纠正我的偏见。 但她偏偏不展开来讲。

证词一致性不是忽视女性的感受,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把证词一致性作讨论证词的关键,那么我们难道尝试比谁的感情更真挚?请记住,可是这也只是一面之词,女主完完全全可能撒谎!我们如果在把本应自由的人进监狱,而这和被性侵同样恐怖,甚至远远更加恐怖。而询问女性对于事实的认定是不无法避免的事情,

法律有局限性,他不保证能惩治罪犯。 法律只是尽量地去探求真相,维持一套相对公平的程序,并不断完善它。 只有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我们不是上帝,把自己当成上帝只会招致灾难。 法律人之所以还固执地根据程序正义行事,如果放弃了程序正义,法律就会土崩瓦解,就再无任何正义可言了,可这伤害的是每一个人,包含所有的女性。

于是最后部分用高速地情绪饱满的对白输出,呼告大家控诉司法体系是male-defined,让观众全然沉浸在那种巨大的义愤填膺。 “有关性侵案的法律根基就是错误的,因为女性的受害经历,与由男性制导的法律系统不符,所以,我们得不到真相,我们缺失公允”。 如果这指的是受害者无法被伸张正义。这是把法律自身的客观局限错误归因成男权体系对女性性侵案的不公和压迫。 法律有局限和是不是男人建立的没有任何关系,不管谁来它都得有局限。如果是真是对先前论点的再伸张,这是把经过无数先辈用法律实践得出的程序正义和无罪推定的司法制度粗暴归结为男权体系。 对于用无数的司法实践和司考建立这个制度的先辈来说,这实在太unfair了。

我对这样一部话剧太严苛了吗?这部剧表演确实很精彩,这部电影对于女性感受的传达非常到位有感染力。我认为让更多的人去对受害者感同身受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很愿意多一点这样的输入。但法律不是只靠同情就能运转的。 对于一部以针憋时弊为核心的作品,取巧一个缺少代表性的案例降低了批判的有力程度。 粗暴的将刑事案件中必不可少的程序正义、无罪推定划分为划分为male-defined the system of truth/law ,把法律的客观限制都归结为男权体系对女性性侵案的不公和压迫,这是反智的,可本剧所探讨议题又是最需要深思,最需要回味的严肃问题。

基础乐理

康托尔对角线证明实数比自然数多的问题

前置推荐阅读(并非必须的):《穿过一条街道的方法》,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对于直觉主义者而言,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超越性的数学对象,数学只是人类心灵中的活动。

“实无穷”就是一个典型的超越的对象,因为你永远也到达不了实无穷。直觉主义者只承认潜无穷,也就是不断展开自然数的后继过程。{0},{0,1},{0,1,2}…… 在Programmer的眼中,实数集的本质是一个永不停歇的递归算法。 所谓数学归纳法,使我们对于有限之内讨论无限的唯一手段。

1
2
NN(n) = suc(n):NN(n+1)
NN(0)

这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关于康托尔对角线方法的解释:

康托尔在证明中,把这个其实是不断在构造过程中的实数集假想成了一个超越的实体。实数集是一直在构造之中的,康托尔数也是一直在构造之中的。 依赖于下一行的实数,才能确定康托尔数的下一位。这个过程一直处于构造之中,并非已经完成的状态。在这个构造过程中,“展开下一行实数”先于“康托尔数写一位”这个操作。

换言之,写一位康托尔数的数过程,是康托尔数一直在逃避和现有展开的实数集中的数相等的过程。而只要下一行到来,康托尔数必须逃下去,不然就有可能和实数集中的某个数相等了。

康托尔说,他的的这个数永远不会在已有的这个实数列表里出现过。然而事实是,把这个生成康托尔数的算法停留在某一刻,当前生成的康托尔数,和下一行即将展开的实数到底相不相等,犹未可知。我们永远没办法比较它到底会不会和实数集中的一个数相等。

这些想法主要来自维特根斯坦,详见:维特根斯坦著, 徐友渔,涂纪亮译.《维特根斯坦全集》第七卷[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一篇附录三)

关于停机问题

有一些人(指庄朝晖的一系列文章)因为发现康托尔的对角线方法不成立就说停机问题是错的,没有意义。这是不对的,而且误导性非常强。

这些东西三言两语解释不清楚,目前能得到的最好的材料应该是MIT的公开课,先真正理解什么是停机问题和Undecidability:https://ocw.mit.edu/courses/18-404j-theory-of-computation-fall-2020/

然后,确保你分清楚了什么是Proof of negation和proof by contradiction。

这里有几个Stack Exchange上的补充,可能对想偏的人有用:

https://cstheor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2853/are-there-any-proofs-the-undecidability-of-the-halting-problem-that-does-not-depe/2911#2911

https://cstheor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3810/is-there-an-alternative-proof-of-the-tm-halting-problem-other-than-the-standard

https://cstheor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33600/constructive-proof-of-the-halting-problem

评电影《失去的周末》

对于拍出不计其数影史名片的比利·怀尔德来说,《失去的周末》这部电影的评价不见得多高。一来是有人觉得此片对于酒瘾的描绘实在有点夸张了。我的哥们锐评比利·怀尔德把酒瘾拍成黑色电影用力过猛。然而对于我来说这几乎是我的人生电影。

Don Birnam简直描述了那种最最典型的完全沦陷的人,这种人在生活中其实不常见,而在高等教育系统里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人是摆烂摆到连第一节课都不想去,就连在期末考试前补交一下作业都做不到。在常人看来这简直没道理。然而长期的自我放纵带来的糟糕的神经回路已经彻底摧毁了他自我重建的能力,所以正常人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怎么都做不到。所有看上去的浪子回头都是三分钟热度。

大家看着这样的人,就像我们看着Don,觉得out of sense。没经历过那种无论如何都裹足不前,在极度自我厌恶下痛不欲生的感受的人很难共情。

他的问题不是不能被分析,而是不能被解决,简直癌症似的。Don自负得要命,打心底里信自己会出人头地。然而他归根结底又是脆弱的,无法承受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人在空虚和精神压力大的时候,释放口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你人生的走向。

其实,成瘾的本质其实是恐惧和压抑。我们并非只是给带来我们快乐的东西,事实上,给我们带来无尽痛苦的事物更让我们难以自拔,荣格讲:“你所不能面对的,就会成为自己的命运。”人是有自我毁灭的倾向的。Don正是因为心底有那个康奈尔的天才少年,年轻的海明威,那样的骄傲是如此的强烈,现状又是如此得糟糕,才始终爬不起来。而我,和许许多多自我厌恶的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理想的自己,并对自己的现状极尽不满。

于是乎,他每天都想自救,每天都自救失败,每天都在想要自救和自救失败中挣扎。三天两头空虚,空虚起来简直不是人,有的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的时候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一个人只有感觉良好,完整的时候才能去跟那些让你往下掉的力量缠斗。你越是害怕,焦虑,担忧,就越容易放纵,沉溺,囿于其中。要明白,我们都是被拖入泥潭的,这不是你的错。没有人是主动选择摆烂的,当我们在说摆烂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是一种烂的生活,如果从头来过,没有人,没有任何人会这么选。

对于戒酒,失败是注定的。但是是要允许自己的失败。即使是Don戒了酒,他的生命里也还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要面对,他的写作事业,他的婚姻。人最难解决的就是自己的问题,而戒酒只是一个最表面上的问题。只是,任何一次失败,都不是放弃努力的借口,我们今天软弱了,跌倒了,但是今天这样的想法也不是不可接受。明天继续觉得,不对,昨天想得还是错的。

也没有人可以指责别人自制力不够,因为所有的成瘾都迎合了人类某种本质的弱点。1954年,在旧金山北海滩附近蒙哥马利街1010号,金斯堡写下《嚎叫》的开篇,高呼“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而我们这一代,又有多少人毁于成瘾的物质、碎片的信息、激烈的情绪。我们谁都没有比Don Birnam好到哪里去,谁都有自己所囿之事。甚至多数人都不能自知。

人能醒悟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所有清脆的醒悟,都是精神鸦片。如果改变真的那么容易,也就称不上有什么意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改变,也都值得莫大的庆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改变,也要花上漫长的时间,有的时候终其一生无法完成。

其实,结尾从来就没说Don最好到底有没有摆脱酒瘾。其实这恰恰说明,挣扎可能会伴随一辈子。但击碎完美主义往往是自我接纳的第一步,我们必须理解,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象中的,一切问题解决以后、压力清零、完美自律、不再为自我厌恶所困的一天是不会存在的,挣扎可能会伴随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Don,或者我,或者你,是个烂人,只是人生就是由痛苦和挣扎奠基的,每一个人都是。

Don Birnam最最幸运之处,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爱他的人,有Wick, Helen, Gloria。尽管他总是辜负,总是伤害,总是半途而废,总是难堪一用,他们还是不离不弃,心甘情愿。我知道相当多的观众不相信Don可以治好他的酒瘾。你们不信不要紧,爱他的人信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给了个充斥着希望的结局,一定程度上因为,镜头从吊在窗台下18英尺地方的的那一瓶酒切向窗外,在外面那一望无际的水泥丛林里,在这部电影所摄的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大片大片的未来有待展开,即使是对于那些可悲可笑,步履蹒跚的酒鬼,这也是一个不存在彻底绝望的时代。